綠色防控崗 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 2022-03-23 21:00
中藥材種植過程中存在化學農藥亂用、濫用的現象,最終導致中藥材病害防控效果差、藥害增多、質量安全水平不高等問題,影響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加快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對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防控崗位郭堅華教授團隊圍繞中藥材綠色安全生產,建立了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有機/綠色種植體系( Beneficial microbial motivated holistic organic/green planting system,簡稱BeMMO/G體系),開展中藥材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技術集成及示范推廣。2019年BeMMG體系被推介為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并于2019年團隊牽頭成立了江蘇省有機種植農產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十三五”期間團隊針對金銀花、栝樓、浙貝母、人參、太子參、西洋參、半夏、鐵棍山藥、鐵皮石斛、百合、蒼術、菊花、三七、麥冬等14種中藥材,建立了17個示范基地。示范結果表明,BeMMO/G體系能夠有效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同時對中藥材產量、品質的提升具有顯著效果,對土壤改良的效果也十分明顯。如生防菌劑“寧盾”能顯著促進浙貝母根系發育,與清水對照相比,根系促生率達75.78%。330天后統計結果顯示,軟腐病發生率超過根腐病,BeMMG體系對軟腐病的相對防治效率達到92.58%,對根腐病相對防治率達78.35%,對浙貝母的增產效果達40%左右。
河南溫縣鐵棍山藥種植基地在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情況下,BeMMO體系可實現根結線蟲發病率比常規種植低80%,在常規售價7-8元/斤的情況下,有機鐵棍山藥售價高達30元/斤的價格,每畝收益高出常規3萬余元。
在山東東營的金銀花種植基地,與常規對照相比,BeMMO體系中每株金銀花開花數平均增長29.7%,有效成分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別提高58.7%和42.4%,每畝金銀花平均增產20%以上。2020年,團隊建立的“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科研專家團隊”模式,推動了新疆阿克陶縣的有機金銀花產業規劃,注冊了“金古麗”有機金銀花商標,受到當地政府的立項支持。與南京本源、山東愛樹兩家公司合作,在山東省東營市佟家村開展100畝金銀花BeMMO體系示范,在山東和新疆兩地共帶動新就業人員約1800人次。BeMMO/G體系的成功示范,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提質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為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此外,團隊每年主辦多次綠色防控技術研討暨現場會,共計參與培訓人員900余人,相關情況分別在省級媒體報道10余次。同時團隊積極參加各類中藥材相關的會議及培訓,參與的技術服務及培訓共10次,培訓人員約1360人次。對當地政府和種植戶的種植技術手段和發展觀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有效的宣傳了中藥材綠色種植發展理念。
回首過去的“十三五”,郭堅華團隊圍繞中藥材重要病蟲害開展綠色防控技術集成及技術服務工作,并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和實踐工作,在綠色種植體系開發和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與崗站多次開展了深入合作,對相關中藥材生產中面臨的綠色防控等問題開展了科學攻關,切實解決了生產中的重大問題。展望“十四五”,中藥材綠色防控團隊將繼續深入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并加強與各崗站專家的合作,持續推動我國中藥材產業綠色健康發展。
圖1 鹽城菊花BeMMG體系與常規體系鹽害狀況對比
圖2 浙貝母鱗莖軟腐病防控及促生效果
圖3 鐵棍山藥防病及促生效果
圖4 綠色防控崗位郭堅華教授和鹽城綜合試驗站嚴輝接受媒體采訪
崗位科學家團隊簡介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防控崗位郭堅華教授團隊依托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組建,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師資博后1名,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近30名。團隊從生防菌劑-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三者互作的角度對防病機理進行探究,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SCI 論文60余篇,建立了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有機/綠色種植等技術體系。先后承擔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蘇省重點研發等40余項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各1項、產品獎勵1項,參與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上一條:梨小食心蟲性信息迷向技術效果評價
下一條:山東愛樹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綠色標準化金銀花利津種植基地揭牌儀式 |
返回列表 |